常有人问我的家教得失,我坦言:“最大的失败是忽略了培养女儿的运动习惯。”
客观说来,我并不是一个运动型的人,除了游泳以外,几乎没有什么体育爱好,更不具备运动特长。进入中年以后,为了健康,我坚持爬山,并渐渐成为一种习惯。可是,当我每次约女儿登山,女儿都干脆拒绝了,久而久之,女儿与我一样,习惯了安静地读书写作,而不习惯运动。
每逢大考,如有体育项目,都成了女儿的难关。其实,女儿有运动潜能,经过突击苦练,1.80米也跳过去了。但是,一旦通过考试,她便把运动置之脑后。
我注意到一项研究成果,一个人如果在童年时期不爱运动,长大了很难养成运动习惯,这对生命的质量显然会有不利的影响。我很惭愧,女儿未养成运动习惯,与父亲的失职有关,因为在孩子的体育方面,父亲具有特别重要的责任。据专家介绍,每周至少锻炼三次,每次锻炼不少于30分钟的人,才算得上体育人口。作为父亲应以身作则,并培养孩子成为体育人口。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日本孩子的体育锻炼非常多,体质也好于中国孩子。日本的学校从初中到高中都有强制性参加的课外活动,其中有众多体育项目的运动部,还有家政部、音乐部、英语部等等。参加运动部的学生,一天的运动量极大,而且假期里也有集训。就连小学生,假期里也要每天早起到学校做早操做运动。所以日本孩子的体育锻炼机会是非常多的。我还有一位在日本上过四年学的同学说:“日本学校里的体育训练似铁人集训,但真的练就了一副好体格。”我的研究报告也说明了这一点:运动时间两小时以上对比:日本21.3%,中国6.3%;三小时以上对比:日本为21.3%,中国仅为1.3%。
有的父母认为,只有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将来考上大学才算成功。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只能耽误学习时间,不值得。事实上,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体育锻炼活动能改善大脑皮层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思维更加灵活和协调。由于体育锻炼本身要克服困难,遵守竞赛规则,对于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还能调节情绪,增进快乐。
“体者,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所也。”“无体者,则无德智也。”体育绝非头脑发达、四肢简单,而是强心强志之育。儿童教育一定要重视体育,甚至从体育开始做起。
专业做教育,用心做服务! 本文由温州家教网www.wzqidian.com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