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首诗看毛泽东


来源:温州瓯文家教网 日期:2012-2-14
      温州瓯文家教网www.wzqidian.com 和大家分享一篇文章。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不青山。
毛泽东的诗很多,历来为人称颂的也如恒河沙数,但对我感触最大的还是他的这首简易、通俗的出乡诗。万腔壮志俱在其中,满腔豪气弥漫天地,彼时的他只有十六岁。
毛泽东的家庭是中国一个很普通的家庭,按照今天的标准,算是一个小康之家。祖宗N代都没有什么关系,没有什么地位。家里最值钱的就是那几亩地,他受的教育在战乱不止的当时相比于其他农村子弟来说属于很高的,但显而易见,与周恩来、陈独秀、王明等人相比差的太多,大家都知道他在北大混过,但是他不是学生, 只是为了谋生在北大当了四个月的图书管理员,与那些正统的科班出身的学生相比文化修养还是差得多,更别提与那些出过国的人相比。他在革命战争年代屡受排挤与大家瞧不起他不无关系,很多人嘲笑他是土包子也是无可置疑的事实,因为周恩来,朱德等大批的领袖都在国外渡过一段时间,而他唯一的一次出国还是建国后去苏联,论学历,论家庭,这个最高领袖的职责都轮不到他,但是领袖不是靠资历比出来的,是靠才华的,毛泽东对中国的贡献举世无人可比,尽管后来有了点错误,但是他毫无疑问是一个超越时代的伟大政治家。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毛泽东心里也像大多数穷人子弟一样心中怀揣着出人头地的理想,如果说当时的他就像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恐怕有点太牵强了,弱冠之时,初出家门,心中更多的是征服天下而非服务天下。
孩儿立志出乡关,不走出自己长大的小地方,就不会明白这个世界有多大,就无法实现自己心目中隐藏的梦想,学不成名誓不还,出去拼不带回点成绩又怎好面对家乡父老?对于一个伟人来说,他的童年,他的出身或许贫穷,或许卑微,但是他们都有一颗伟大的心,心中装的都是天下,他们的眼睛永远不会被暂时的挫折、障碍挡住视线,望见的都是芸芸众生!
如果只看前两句看到的是一个有一点诗才、抱负的平常的毛泽东。“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不青山”看到的是一个胸怀广大,大气磅礴的毛泽东。人生如梦,恍惚间已成为过去,生与死总是如此的接近,尤其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死只是一个很平常的事,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死是一个大事,中国古代的帝王为自己建立了华丽的陵墓,墓处必须风水要好……。
当时的毛泽东只有十六岁,十六岁就能跳出一般人的思维,“人生何处不青山”,这是何等的胸怀啊,都是死,死的地方华丽与丑陋有什么关系,重要的不是死的地方,而是人生到底怎么样,人生一塌糊涂,即使有个全天下最好的陵寝又有什么意思?
是的,人生何处不青山,只要努力奋斗,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死在那里有何意义?如果人生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空空度日,人生岂不太可怜了?
 
      专业做教育,用心做服务!  本文由温州瓯文家教网www.wzqidian.com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