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青年最勇”


来源:温州瓯文家教网 日期:2012-8-11
温州瓯文家教网www.wzqidian.com 和大家分享一篇文章。一次学校命题作文“青年最勇”,学生刚读完以“五四”为主题的阅读材料,本以为学生都能顺理成章。然而,从写作的情况来看,似乎又不是那么得心应手。

    思前想后,我觉得大家还是“想得不够”。语文学习有几项核心内容,即听、说、读、写。其实,还应包括“想”,一个不会“想”的人,是很难写出好文章来的。“想”的内容和形式有很多,可以是想象或联想,由此及彼或由点及面,由外到内或由浅入深,由古到今或由中到外,甚至漫无边际胡思乱想(待回首,收拾所来径)……下面是我由这个题目想到的内容,并借此引导学生到我的“思维风暴”中心来,或者站在外围“指点江山”。

    我想:“青年最勇”可以借助“!”“?”和“……”这三个标点符号来思考。

    其一曰:“青年最勇!”感叹号里饱含着对青年的赞美之情:青年有着突出自我的意识,挣脱束缚的渴望,创造未来的理想和投身洪流的激情。诚如李大钊所言:“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诗人潘洗尘说得更形象简约:“我们就是不愿停留在生活的坐标轴上。”恰逢血气方刚的我们,从这些角度热情讴歌青年,一定会驾轻就熟。

    但是,正如音乐一样,“高调好拔,有味儿难得”。如果仅仅是撕裂喉咙“放声歌唱”,而没有情感的参与、切身的体悟或深入的思考,一定会有“重拳打棉花——不知轻重”的感觉。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但也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有风景。诗人朗费多说:“青年是多么美丽!发光发热,充满了彩色与梦幻,青春是书的第一章,是永远无终结的故事。”当众人围在哈哈镜前搔首弄姿、扭捏作态地高声吟唱着路人皆知的真理时,我们必须找寻属于一个自己的思想突破口。本次写作中,很多同学写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往往忽略的“修身”这一根本要素。其实,主体意识的觉醒、打破枷锁的革新等,这些涉及人的内在魂灵的内容,都是理想的写作角度。

    其二曰:“青年最勇?”问号代表的是质疑和反思:哪些青年最勇?这些青年勇在哪里?青年们因何而勇?他们是“真勇”吗?一系列问题皆可作为写作的内容。

    “高空行走”是作文的一种形式,但不容易把握好;“我们的生活是大地”,有着取之不竭的源泉。对于资历尚浅、学识正在养成中的中学生而言,文章具有“人间烟火味儿”可能是最佳选择。譬如,我们可以探究一下:如今的青年为什么“勇得不明显”了呢?仔细想来,这倒是一个贴近生活,入口小而天地广阔的问题。只要我们思考得深入一些,就会有“初极狭,才通人;往里走,豁然开朗”的感觉。

    青年“勇得不明显”和自我追求有关。随着物质水平的逐步提高,很多青年人陷入了物质的泥淖难以自拔,并由此衍生出了许多难以祛除的劣根。诸如“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享乐型青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固执型青年,“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型青年,“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吗”的迷惘性青年……层出不穷,随处可见。

    青年“勇得不明显”和家庭教育有关。有人说中国的家庭教育已经逐步走向了“温室化”,许多家庭学西方而不得其精髓,效古训而难出其圈套,导致“祖国的花朵”难经风雨、娇弱不堪。“再苦不能苦孩子”,吃过苦的家长“不想让孩子吃自己一样的苦”,忙于打拼事业的父母将孩子丢给老人“隔代教育”,父母没有达成的人生理想“要在孩子身上圆梦”……每一点做法都足以让勇之青年偃旗息鼓,丧失锐气。

    青年“勇得不明显”和学校教育有关。有人说,学校是“学习”的地方;在我看来,学校更应该是“育人”的地方。学校教育应当立志培养身心健康的公民,“做得大事,更做得小事”的有志又有为的“大写的人”。审视当代社会,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是很难培养出真勇之青年的。看看孩子们教育的起点:“幼儿园阿姨”绝对多于“叔叔”,直接导致“男生女性化,女生婆婆化”尴尬现象的发生。看看学校教育的理念:往往是规矩多于自由,理性多于人性,说教多于力行。看看我们的教育方法:常常是训诫多于欣赏,压制多于疏导,指责多于宽恕。如此教育,怎能期望众多沉勇的青年再现于世呢?

    青年“勇得不明显”和社会环境有关。生活中没有绝对与世隔绝的温室,社会环境一定会对青年成长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有人戏称,中国的孩子没有天真烂漫的童年,从出生就一脚跨入了成年。这话说得有些刻薄,但却是不无道理。看看现在的孩子,从学龄前到幼儿园,从小学到高中,从大学到走上工作岗位……哪一个环节是轻松的?无聊的“兴趣班”,无穷的“辅导课”,择校、择业、买房,有限的精力总是遭遇无限的压力,磨人、磨心、磨性,最终磨掉了青年的勇气。前苏联作家法捷耶夫说:“青年的思想愈被榜样的力量所激动,就愈会发出强烈的光辉。”我们的社会没少树立勇之青年的榜样,可惜的是我们看到模范常常不足以示范,典型又不够典型:他们往往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完人”,永远打不到的“超人”,身心不健全的“残疾人”,已经辞世的“死人”……这些看上去更像雕像的苦难勇者,被“脸谱化”“格式化”,甚至扭曲化了,他们与尘世生活距离太远,也让大多数人敬而远之、望而却步。

    其三曰:“青年最勇……”省略号意味深长,发人深省,我们该怎样做“真勇青年”?又该怎样培养“真勇青年”?都是值得深思,又必须深思的问题。

    争于力,可曰勇;但只靠力而不依于心,不能称为“真勇”。

    在我看来,“勇”因心境不同而千差万别。“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问青红皂白”的是“野蛮之勇”,也是庸人;“稍微被辱,拔剑而起”的是“匹夫之勇”,也是众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是“丈夫之勇”,也是侠士;“守得平凡,耐得寂寞”的是“智慧之勇”,也是智者;“为生民立命,为天地开太平”的是“仁者之勇”,也是圣贤……这些“勇”有的是发于天性,有的是出于情怀,孰为真勇?这就需要我们去用心审视了。

    叔本华说:“为什么在我们年轻时我们面前的生命之路总是显得无比漫长?因为我们不得不找寻空间塞满我们无限的希望。”英国诗人拜伦也说:“青年人满身都是精力,正如春天的河水那样丰富。”人生应当认真过好每一段生活,细看一朵花的美好,抵得上匆匆走过整个花市,青年人就应当有勇的特性。事业跳级,是每一个人的梦想;人生跳级,就显得不够完美。即使我们有一万条理由,掩藏、压抑、克制勇敢的心的做法,都不应该成为青年人的选择。

    中国有一句俗语:“初生牛犊不怕虎。”这句话是说青年“无知者无畏”,也是说青年有的是重头再来的机会和时间。但是,这也并非意味着我们能够以年轻为借口而恣意妄为。青年人往往自视聪明,就象醉汉总是自觉清醒一样。青年最“踊”,有激情也会“一时冲动”;青年最“涌”,有思想也会“胡思乱想”;青年最“勇”,有气魄也会“虚张声势”……一旦把握失衡,就会中了“青年最庸”的魔咒。培根有一段至理名言:“青年性格如同一匹不羁的野马,藐视既往,目空一切,好走极端。勇于革新而不去估量实际的条件和可能性,结果常因浮躁而改革不成却招致更大的祸患。”巴尔扎克曾说过:“人的生命的大部分都是致力于从心灵深处来拔掉自己青年时代的幼芽。这种手术就叫做经验的获得。”如此看来,如何培育“青年时代的幼芽”,是每一个青年必须关注的。

    俄国作家赫尔岑说:“书,这是这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精神上的遗言,这是将死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这是准备去休息的哨兵向前来代替他的岗位的哨兵的命令。”那么,就让我们从书籍中去获得经验吧。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你们这些生在今日的人,你们这些青年,现在要轮到你们了!踏在我们的身体上面向前吧。但愿你们比我们更伟大,更幸福。”那么,就让我们从前辈那里去取得智慧吧……只要们愿意,即使是大自然,也会给我们无穷无尽的启迪。

    走过春夏秋冬,看过古今中外,真勇之青年从来就没有真正消失过。不必将目光聚焦在几个起义领袖身上,也不必将视野圈囿在几个政治人物身上,到书本(课本、读本、名著等)里去看看,到生活中去找寻……将概念化的人和事从我们的文章中驱除,打开生活的闸门,让我们的文章因生活而“活生生”。南北朝宗悫力敌寇仇,不到20岁就做了将军;金国元好问战胜自我,20岁成为淹贯经史百家的学者、诗人;陈天华,历万险而著《猛回头》;青年学生刘和珍,为国请命不惜生命;“地坛的孩子”史铁生,在与死神搏斗中坚持创作;《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普鲁斯特多种疾病缠身,一生见不得光线却创作不息……还有走出山村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的“农民工们”,还有身在平凡岗位却挑战自我的“文学青年们”,还有许多一生坚持做好一件事的“默默无闻者们”。

    生活不可能每天都是惊涛骇浪,时代也不可能总是风起云涌,“赤膊上阵”的机会不常有,“青年最勇”应当有显著的时代特征。不管怎样,只有思想和行动都“最勇”的青年,才能称得上“真勇青年”。

    写完上面的话,黎明的光晕透过窗棂洒进了书房,初秋的凉风伴着鸟儿的吟唱闯进了我的胸膛。忽然想起鲁迅的一句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果真如此,当我们再聊“青年最勇”这个话题时,就不必援古借外,届时一定有说不完的现实世界的“真勇青年”的例证了吧!

专业做教育,用心做服务!  本文由温州瓯文家教网www.wzqidian.com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