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础教育是世界一流?


来源:温州瓯文家教网 日期:2012-8-22

温州瓯文家教网www.wzqidian.com 和大家分享一篇文章。“中国基础教育是世界一流的,美国的基础教育其实很不行,他们强的是高等教育,如果能把中国基础教育和美国高等教育组合起来,就是完美的教育组合。”近两年来,我们多次在各种场合听到这种看法。人们认为,虽然在高等教育领域我们的确不如老美,我们甘拜下风,但是咱基础教育水平高啊。人们经常以奥数竞赛为例:中国学生去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从来不存在能不能得奖的问题,基本上去几个拿几块,拿金牌拿到手软。这种说法一方面给苦苦挣扎的学生以虚幻的心理安慰,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不少国人的美好幻想。
 
  有这种看法,主要理由是,我国学生首次参加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就获得全球第一的佳绩,而美国在近年来的测试中,均表现不佳,名次在所有参赛国家和地区中排在20开外,包括奥巴马总统,也公开表示,美国的基础教育面临严重的危机。再就是,我国现在成为多个发达国家的最大留学基地,这表明,中国学生的素质得到发达国家大学的广泛认可。
 
  这种看法,是想说明,中国教育的问题不在基础教育,主要在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不需要改。中国高等教育确实有问题,但这不意味着基础教育就没有问题。如果基础教育界,固执地认为已经办得不错,那么,很多围绕基础教育的改革,就会遭遇不执行。——我们已经办成世界一流了,还要怎么改呢?
 
  如果简单地把育人等同于加工产品,确实是可以把最佳环节组合起来,得到最佳工序的。可问题是,育人不是加工产品。我国教育官员和中学负责人,有这种看法,恰恰表明,我们的教育是把学生作为产品来加工,而不是作为人才来培养的。
 
  我国基础教育“加工”的学生,确实可以在世界级的对抗中,获得好的表现,除了PISA,在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化学的竞赛中,我国中学生拿金杯也拿到手软。但这并不能代表基础教育的成功。
  首先,这只是知识教育的较量,反映不出学生的人格素养、公民意识。知识教育在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但教育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培养人格完善,有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的合格公民。
 
  其次,我国的基础教育把所有精力都用在知识教育上,甚至不惜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在美国,中小学生在校上学时间为一年170~180天,可我国中小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一年365天,平均每天10个小时甚至更长,这样的知识教育,不领先全球,其结果恐怕是中国学生智商有问题。
 
  基础教育扮演着向高等教育输送人才的重任。我国高中毕业生能直接到国外的是少数,更多的则进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从国外名校对我国留学生的评价看,掌握的知识是比较过硬的,学习态度也积极,可是,却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好奇心不强、不愿问问题,以及不知道怎样进行人生规划的问题。这些正是让一个人成为杰出、拔尖人才最重要的素质。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在于基础教育。
 
  从这样的基础教育走出的学生,就是到一流的高等教育环境,也最多成为相对于国内学生而言的合格人才——在国外高等教育体系中,他们会逐渐形成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思想——但却难有更大的作为,一个事实上,建国60多年来,改革开放30多年,从我国基础教育走出去出国留学的学生不少,他们得到的是一流的中国基础教育和一流的美国高等教育,按理,他们会成为诺奖最有力的竞争者,可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只有一个曾在1950年与新中国的基础教育发生过半年的关系。
 
  其实,早在30年前的1980年代初期,我国基础教育界就曾对比中美基础教育,得到中国将很快赶上、超越美国的结论,因为与美国中小学课堂学生无组织、无纪律,教师上课效率不高相比,我国学生上课时全部把手背在身后,无不认真听讲,这种“工况”,不出精品可能吗?
 
  可是,在严密的课堂纪律下,我国学生习得的只有顺从、服从,长时间的接受灌输教育,让他们没有了自己的想法、个性和兴趣。这样的学生,在卷面测试中,当然可以获得高分,但离开试卷,他们连基本的生存都难,常识严重匮乏。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没有生存教育、生命教育和生活教育,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也把所有事务包揽,只给孩子一个任务:努力学习。
  创新教育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软肋”,课业负担过重,考试压力过大,是我国中小学生难以形成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重要原因。不少学校现在变得越来越像标准化生产的“企业”或者“工厂”。填鸭式的教学,封闭式的管理,起早贪黑的生活,无所不在的激烈竞争,简单重复的枯燥训练等等,使原本充满智慧与快乐的学习过程变成了沉重的负担,使校园成为许多学生备感压力和失落的地方,而不是成长的摇篮、精神的家园。
  基础知识扎实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长项,为世界所称道。但是创新人才的素质,不仅要有知识,而且需要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以及创造性人格。而这些品格的形成,中小学是关键期。虽然成年以后也能发展,但关键期错过了,就会事倍功半。这是中外有关创造力研究的共同结果。例如美国现代著名精神分析理论家、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贯穿人的一生,但与创新人格最紧密相关的5种人格,包括信任感、自主性、主动性、勤奋和自我认同,其发展阶段都在18岁以前。”
  基础教育是影响人一生的教育,所以不要急于看眼前的成绩。我们应该认识到,教育真正发挥的作用是影响孩子们未来走上社会,许多孩子是大器晚成的。
  许多少年儿童因为要不输在起跑线上,埋在书山题海中,埋在各种培训班中,甚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开始盲目地教授小学知识,使更多的少年儿童从小就开始厌恶学习、厌恶知识、厌恶书本、甚至厌恶上学。学生失去了一生的学习兴趣、追求和探索精神,这,还是基础教育吗?这是反基础教育的做法。
  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的发展有快、有慢、有先、有后。我们的基础教育更重要的是扎扎实实地做我们今天的“基础性的工作”,为少年儿童人格的发展做好奠基工作,这种价值具有深远的意义。否则,我们可能使少年儿童的学习起点变成了人生终点。
  基础教育是让每一个人获得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而不是使每个人都要争得100分的教育。应试教育和“择校热”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两大痼疾。“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不符合儿童成长规律,也不符合教育规律。儿童成长有一定的阶段性,超越儿童发展的阶段性,不仅不能促进儿童的成长,反而会阻碍其成长。教育过度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这一问题主要表现为超前教育、超量教育、重复教育和重智力轻德育的片面教育。专家们呼吁,当前,基础教育要去功利化,向教育的本源回归,只有尊重教育规律、尊重青少年成长规律,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全社会都要共同营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良好氛围。社会要关心、鼓励广大家长理性科学地教育子女,家长也要配合学校共同为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不能违反孩子身心成长规律盲目地给孩子加压。要把舔犊情深、望子成才与遵循教育规律、青少年成长规律统一起来。否则,播种的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期望,收获的是“伤在起跑线上”的苦果。
 
  教育本不复杂,但今天的教育却让我们陷入迷茫。
  我们的基础教育之所以存在那么多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对一些最基本的问题,缺乏研究,总是在拍脑袋。 是到该反省的时候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需要在终身教育的视域下重新解读,这不仅因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需要在新的参照系下拓展新的空间,更因为学校教育在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我国的整体教育,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有严重问题。如果在明显的问题面前,还在为基础教育唱赞歌,或者基础教育工作者和高教工作者互相推卸责任,这样的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是不负责任,甚至不合格的。 要用正确、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引领基础教育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是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要在切实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承担起“奠基”责任。全社会都要呵护、关心和支持基础教育事业,各级党委和政府尤其是区县要加强教育思想引领,确保基础教育优先发展。今天,什么样的学校最优质?就是要回归对人发展的关注。尽管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各异,学习基础、学习习惯不同,但只要他走进学校,就能够促进其内心世界的发展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当他走出学校面对社会的时候,充满自信,我想这就是一所优质学校对人一生的影响。

专业做教育,用心做服务!  本文由温州瓯文家教网www.wzqidian.com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