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瓯文家教网www.wzqidian.com 和大家分享一篇文章。
寒假已经开始,如何让孩子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让不少家长绞尽脑汁。发现为孩子“跟风报班补课”的家长仍不在少数。建议家长要理性对待假期补习,不妨借传统节日多给孩子安排些生活体验。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家长和孩子对假期安排过于敏感,有些家长甚至先于孩子出现了假期焦虑症。
一到假期,有的家长比孩子还着急,给孩子报这个班,补这个课。殊不知,课本之外,还有好多生活经验和能力需要锻炼,书本之外还有一个陌生的世界等待孩子们去熟悉。
正值辞旧迎新的中国春节,可以领着孩子去体验生活,比如带着孩子一起采购年货,在这个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也可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尤其对于在城市中长大的孩子来说,这些都是必要的锻炼。
春节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节日,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习俗早已使它成为我们的文化之根。过去的春节,虽然没有这么多的电视联欢晚会,没有这么多的专业表演,但是,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老百姓自娱自乐的文化、体育节目却十分丰富多彩,唱歌跳舞、敲锣打鼓、走村穿巷、篮球比赛、拨河比赛,甚至挑庄稼比赛等,可谓是热热闹闹,欢快无比。可是,现在的"年"越过越简单了,虽然除中央电视台之外,许多省级电视台也都举办了春节联欢晚会,场面很宏大,气氛很热闹。但是,仔细想想,这一切与平时看电视又有多大区别呢?渐行渐远的年俗,日益式微的传统,带走了关于年的种种感受,让年味愈来愈淡。家长要让那些过年的传统习俗,在育儿中重新焕发生机。
在乡村的腊月,最是富于传统过年的浓郁气息。与城市里浓厚的商品气息与熙熙攘攘相比,乡村的年,似乎来的步子迈地更快一些,时间跨度也显得当然要更长一些!
办年货
采购过年所需的物品,例如食品、礼物、衣服、装饰品的过程,称为办年货。
父母应该尽量安排时间和孩子一起办年货。首先为过春节要买的衣服、食物、装饰等物品做一个计划,让孩子对过年有期盼心理,同时让孩子明白他是家庭一员,应该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
其次,在购买时孩子可接触社会,认识各种东西,知道不同的购买地点和购买方式,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理解了消费这一社会行为。
扫尘
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地迎新春。
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他会感到自己作为家庭一员的价值,增强家庭意识和责任感;还会从中体验到父母劳动的辛苦。
贴春联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符"演变而来的。朱元璋曾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此后,春联得以推广。
父母可带着孩子去选购春联,让孩子得到诗文雅兴的熏陶,感受中华文明的高妙。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欣赏现场写春联,让他体会到汉字的工整与字词的构成奥妙。
穿新衫
旧时,小孩平时禁忌穿鲜艳衣服,正月初一却是例外,有的在红衣外罩网衣,佩戴虎爪,有的人家还在小孩的腰带上挂上小刀剑、贝壳、木刻或铜刻的八卦,是"抵御邪恶"的意思。
现在给孩子买新衣服是稀松平常的事,但我们还是建议为孩子特地准备一套过年穿的新衣,让孩子感受中国年的气氛,了解古老的民俗,懂得以前人们生活的艰辛。也可以借此机会将过时的衣服捐出去做慈善,让孩子学会帮助他人,培养爱心。
倒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带着孩子去选购福字,让孩子将福字贴到门上,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将福字倒着贴,让孩子在感受春节气息的同时又了解语言的妙用。
贴年画
以前,每逢过农历新年时差不多每家都会买几张年画贴在大门上,从大门到厅房,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让新春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
让孩子在各种题材的年画中学会审美,了解地域文化,而且年画也是一种不错的看图识字的读物。此外,还可以将贴年画演变成家里的环境布置,带着孩子一起剪窗花、做灯笼、插花,可以各人提出自己的创意,让孩子在宽松、民主的家庭气氛中展示自己的本领。
拜年
拜年习俗最早流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今日则是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在过年前带着孩子自己动手准备一些小礼物,激发孩子对拜年的兴趣,同时也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带着孩子去拜年,让孩子亲手把自己做的礼物送给长辈、小朋友,孩子在体会拜年乐趣的同时,学会尊老爱幼,并从中明白"礼轻情意重"、"礼尚往来"等道理。
有人说家就是中国人的宗教,儒家文化中确实体现了这种情怀。家族中的宗祠和祖先代表着个人与天命的关联,这种力量不仅超越了生命人世,甚至超越了天地万物,有着一种终极关怀的意味。人们回乡祭祖与天地神,也是为了感受这种关怀,从而体会到一种崇高的人生使命感。所以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过年回家绝非看看父母那么简单,它既是在表达对祖先和天地神圣力量的一种敬畏和信仰,也包含着对个人生命价值的重新沉思和认定。
压岁钱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赠予,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悄悄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在过年时家长应坚持给压岁钱的传统,并且将孩子的压岁钱存在一个专属他的账户里,告诉孩子这是他的,爸爸妈妈代为保管,存起来会有利息,以后需要用钱时可以从这里支取,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和金钱观。
吃年夜饭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借全家聚会的机会,可以将平时很少见面的亲戚介绍给孩子认识,让孩子感受合家团圆的气氛,同时熟悉家里的亲戚朋友,在平时生活中也不会因别人冒充亲戚而被骗。
放爆竹
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企盼来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后,则有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父母可以事先买好安全性高的爆竹,除夕夜带着孩子到空旷的地方玩,也可以让孩子燃放安全的小烟花,在五光十色中一起感受春节的乐趣,当然也可以教孩子烟火产生的原理以及安全用火的常识。
守岁
古时候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则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允许孩子在除夕夜晚一点睡觉,让他和家人一起守岁,让孩子从心里领悟"辞旧迎新"的概念,懂得新的一年来了,应该振奋精神、健康快乐地成长。
过年过的就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民俗文化,是人们对过去一年的盘点,也是一种寄寓着对来年以求祈年大有的美好情结,更是一种老少全家团聚的亲情,它负载着的是一种华夏民族遥远的民族记忆和文化传承!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贴春联拜年辞旧迎新、阂家团圆家庭和睦是中华民族传统过年的重要主题。节日最讲究的是节日文化内涵,没有"年味"的春节,也就没有了文化味,没有了相应的传统文化特质与民族精神内容了。在通讯发达、物质丰富的当下,让我们过一个原汁原味的传统春节,把传统春节文化中的精彩年俗展示出来,用心体味浓郁的传统年味。
现在很多人都在说,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正在被圣诞节、情人节等所取代。虽然取代还不敢说,冲淡已是不争的事实。冲淡的主要原因,不是外国人的节日有多么好,而是中国人把自己的节日过"坏"了,过坏了味道,过坏了气氛,过坏了环境,过坏了传统。要想春节不被外国的节日所取代,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年味再过回来,过出传统、过出文化、过出亲情、过出欢快祥和。
春节是中国隆重的传统节日,各地还有许多特色的民间习俗,只要做有心的父母,您就可以带着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春节,并且利用各种习俗教会孩子更多的道理,让他学会更多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