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瓯文家教网www.wzqidian.com 和大家分享一篇文章。
当下教育有一种很可怕的倾向,那就是成人对于儿童的评判远远甚过对儿童本身的了解。
之所以说这种倾向很可怕,其关键就在于这样或那样不一而足的评判,其所凭借的却是对儿童一知半解的肤浅理解甚至无知之上。这就犹如要在一处布满黄沙的地基上筑塔一般,给人以头重脚轻根底浅的感觉。显然,这样的评判不仅起不了作用,反而劳神费力,让孩子变得无所适从。事实上,教育工作的本质首先应该是立足于对教育对象的认知与理解之上。在这里,理解教育对象既是前提也是目标,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任何背离这条先决性原则的教育,我们都应当保持足够的警惕与怀疑。不管这样的教育顶着多么鲜亮的光环,无论这样的教育打着多么威风的旗号。我们首先和始终要做的就是不断地接近和走进儿童的世界中去。只用夯实了认知和感受儿童世界的基本功,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体现出应有的尊严和价值。
然而,理解儿童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又是何其的艰难。毕加索终其一生都在学习着“如何像一个3岁小孩那样作画”,“不教一日闲过”的齐白石也曾不无感慨地发出 “天真烂漫是吾师”的艺术感悟。要想保持一颗儿童的初心,能够时时处处地体悟到冰心老人的“只拣儿童多数行”的儿童境界,那得需要怎样的修炼才能练就一颗赤子童心。因此,当所有人都说教育是一门艺术时,我们就应该有一种艺术追求永无止境的心理准备。准备用一生读懂师爱童心,准备用一辈子学着蹲下来走进孩子的心灵。在走进儿童内心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地打开和修正自己,不断地丰富和发现自己。抛弃已有的无知和偏见,学会用儿童的视角去感知人性的温暖和柔软。呈现一个完整的自己,试着用一个真实的自己去接纳一群完整而独特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回到教育的原点。
教育不是评判,而是一场基于理解和敬畏儿童的美丽抵达。在这场抵达中,孩子变成你,你变成了孩子。因为,在每一个俯下身子与孩子相遇的精彩瞬间,你看到的既是孩子,又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