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西效应:金钱不是万能的


来源:温州瓯文家教网 日期:2013-5-7
温州瓯文家教网www.wzqidian.com 和大家分享一篇文章。  

奖励运用得好,可以达到意料之外的良好效果,但如果一味依赖外在刺激,却也未必能事事如意,毕竟“金钱不是万能的”。
教育孩子为学习而学习,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期待由学习而获得奖励的孩子,只是在为奖励学习而已。
认识“德西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个专门的实验。他让大学生做被试者,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者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者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者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去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
结果发现一种明显的趋势:实验组(奖励组)被试者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无奖励组)被试者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这个实验结果表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德西效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心理学认为,动机是一个人发动或抑制自身行为的内部原因。当动机达到最佳水平,活动效率就会达到最大值;而动机不足,则会使活动效率下降。动机又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是那种不是由活动本身引起而是由与活动没有内在联系的外部刺激或原因诱发出来的动机,其特点是持续时间比较短。上述实验中的奖励刺激容易引发人的外部动机。
内在动机是一种要求自己在困难的挑战面前感到有能力、能做出决定的先天性需要,它潜伏于人的多种行为,包括探究活动、学习甚至游戏活动中,它激起人们去寻求并努力征服一系列对其能力来说是最理想或最合适的挑战。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是人的内在动机,这也是学习的最佳动机,它的特点是更容易持久。因此,最好的奖励办法是引导孩子进一步探究、尝试和交流,激发他的学习兴趣。
在德西的实验中,那些有一定难度的有趣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解出难题又正好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这一基本的心理需求,增进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而此时如果给学生以物质奖励,则会使学生把主要的学习目标置于脑后而不顾,只在乎当前的奖励,甚至把奖励当成学习的主要目标,转移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果,这一结果显然与家长的初衷相去甚远。
小故事
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奖励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
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了。
 
专业做教育,用心做服务!  本文由温州瓯文家教网www.wzqidian.com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