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定律:好习惯需要不断强化


来源:温州瓯文家教网 日期:2013-7-1
温州瓯文家教网www.wzqidian.com 和大家分享一篇文章。  
对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日常生活中的好习惯和坏习惯都同时存在。如何鼓励孩子保持好习惯,矫正不良习惯,一直是困扰父母的难题。如果适当运用强化定律来做这项工作,事情就会变得容易很多。例如,父母如果在处理孩子的事情上奖惩分明,关注孩子正确的行为,使之强化;批评孩子的坏习惯,使之消失,孩子好习惯的培养一定会变得更为容易。
认识“强化定律”
俄国动物学家巴甫洛夫曾用狗做实验,当狗吃食物时会引起唾液分泌,这是条件反射。如果给狗以铃声,则不会引起唾液分泌,因为铃声本来与唾液分泌无关,是无关刺激,但如果每次给狗吃食物以前就出现铃声,这样结合多次之后,铃声就成为进食的信号了。这时,铃声已转化成信号刺激(也就是条件刺激)。所以铃声一响,狗就会出现唾液分泌。这种反射就是典型的条件反射。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是天天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
强化在反射形成和消退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它证明了人或动物的本能,如果没有得到强化,最后也会消失。强化定律不仅是动物学习新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也是孩子和成人通过肯定或否定的反馈信息来修正自己行为的手段。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如果人们在无意中做出某种行为之后得到了赞扬,以后就会多做出这类行为;如果无意中做出的某种行为导致了惩罚,则以后会回避这种行为,会尽可能少做这种行为。
在教育孩子时利用强化定律的关键是奖惩分明。如果孩子做错了事情,那么父母绝对不可以姑息迁就,否则,言行不一致的父母无法在孩子面前建立威信,孩子也无法养成好的习惯。同时,如果孩子的行为值得表扬,父母也要及进给予肯定,尽管有时只是说一句鼓励的话,但对孩子来说,那将是他们继续前进的动力。
父母必须对事物的好坏有一个始终如一的意见。父母自己缺乏主见是教育孩子的一大禁忌。最简单的做法是:你要经常解释你的行为,你为什么要责骂他,或者你为什么要表扬他,把你的是非观传递给孩子,并且确保你的行为符合你的是非观。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你的孩子也会以你的是非观去约束自己的行为。正确的行为得以保持,不正确的行为得以矫正。
孩子有时也会本能地使用强化定律。有时候,他们会本能地通过强化某些行为或是消除另外一些行为来训练他们的父母,而不是他们的父母训练孩子。例如,当父母要外出时,小薇薇也吵着要跟去,无论如何就是不肯跟保姆留在家里,为此,甚至不惜哭哭啼啼,在地上打滚,弄脏自己最喜欢的衣服。
想到孩子最喜欢吃奶糖,虽然为了防止她长蛀牙,奶糖都被刻意地藏了起来。但这次为了让孩子早点停止吵闹哭泣,薇薇的父母给她找出了一包奶糖,并许诺回来的时候给他买礼物。
事实上,薇薇父母的举动无意中鼓励了小薇薇以哭闹来达到目的,如果下一次她想达到什么目的的话,首先想到的方法肯定是哭闹。从强化定律上来说,薇薇父母的举动恰恰没能强化孩子的安静,却奖励了她的眼泪和哭闹。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小薇薇还没有开始落泪时就给她以鼓励,鼓励她与父母合作,这样,作用就完全不同了。孩子会在潜意识里形成这样的概念:不哭泣,跟父母合作,就会有奖励。而不是哭泣就能解决问题。
常常听到家长这样教育孩子,“别哭了,宝贝,妈妈给你买好吃的!”“别乱泼水,要是你听话,我给你买巧克力。”……也许当时很有效,孩子马上不哭不闹了。但是,事实上,这是父母在用“奖励”的方式来换取孩子停止不良的行为。短暂的安宁之后,孩子可能会形成不良行为可以换来“奖励”的观点,到那时就为时已晚了。
奖励和惩罚是对孩子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过影响孩子的自身评价,对孩子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父母在教育子女时,最重要的是赏罚分明,奖励时要抓住时机,掌握分寸,不断开化;惩罚时用语要得体、适度、就事论事,使孩子明白为什么受罚和怎样改过。
小故事
有一类梭子鱼特别爱吃鲤科小鱼。如果把这些梭子鱼和它的小猎物们一起放到水槽里,水槽里很快就只剩下梭子鱼了。然而,当我们在水槽里放进一块玻璃板,把梭子鱼和鲤科小鱼隔开,有趣的事情发生了,梭子鱼看不见玻璃,每次当它追逐自己美餐的时候,都会结结实实地撞到玻璃板上。开始时,梭子鱼会一次又一次游向玻璃,撞得晕天昏地。显然,梭子鱼的猎食行为没有得到强化,因此它慢慢地消失了。
最后,梭子鱼终于懂得了这些小鱼是可望不可及的,于是,它改变了自己的行为。这时,再把玻璃板从水槽里拿走,结果却变成:这些鲤科小鱼居然可以十分安全地绕着它们的天敌游来游去。梭子鱼再也不想去吃掉它们,因为它懂得这样一个道理:这些小鱼是吃不到的。
令人吃惊的是,最后,这些大型的梭子鱼竟然饿死了,而它所喜爱的食物还时不时地游过它的嘴边。
 
专业做教育,用心做服务!  本文由温州瓯文家教网www.wzqidian.com编辑整理。